2018年,陶企将进入阵痛期
作者:徐达华 来源:陶城报 2018-01-20 11:29阅读量:次
自市场逆转以来,企业年年难过,可也年年过。可自进入2018年,行业发展阶段的新变化要求企业经营摆脱旧路径依赖,走品质第一,效益优先之路。因此,新的一年,不少企业将面临更
自市场逆转以来,企业年年难过,可也年年过。可自进入2018年, 行业发展阶段的新变化要求企业经营摆脱旧路径依赖,走品质第一,效益优先之路。因此,新的一年,不少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。
生产、开发、营销等成本不断增加,产品价格因过度竞争反而引发下行,企业盈利空间受挤压等严肃问题,依然在持续发酵。2018年,陶企求变谋突围的紧迫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。
就福建产区而言,2017年承接外产区产能转移的利好和产品品类的丰富,加上多年积累化解天然气高成本、承接生产高质产品的能力,该年度的表现相对而言还算不错。但也要看到,对内愈演愈烈的降价拼杀正不断损耗企业元气,来自外部产区的竞争压力也并未减少。
求变,意味着要自我革新,长期以来形成的经营方式、思维习惯都得一一变革。可一时间要改变自己,是件很痛苦的事,对于大多数陶企来说,犹如烟瘾进入禁烟区一般难受。但不论如何,新时代的变革已经在路上。为适应新变化新发展,2018年伊始,陶企必将经历以下阵痛。
摒弃靠量拼价的阵痛
市场发生变化,逼着企业经营也得随之调整。可以说三十几年来,大多数企业是在扩产能、降成本的模式中走到今天。并且仍然在延续这种惯性,以致产价格快拼到无利可图才有所收敛。
随着行业新时代的到来,标致着靠量靠低价赢得竞争优势的日子已经走到尽头。可一时间要从长期赖以生存的量、价习惯中解放出来,转向依靠质量、服务上来,所带来的巨大阵痛,恐怕短期内难以结束。
转变销售模式的阵痛
受市场倒逼,可以说,福建大部分企业均面临转变销售模式的难题。由于长期以来,福建陶企销售几乎是依赖本土销售力量,同时又是以贴牌、批发为主。可贴牌、批发即难以让企业实现产品优质优价,同时又制约企业自主品牌的建立。其它粗放型产区,无疑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。
要改革长此以往的销售模式,建立自主销售网络,不仅要面临优化原有销售资源的压力,还要学会从销售到营销、从质量到品牌的跨越。这种转变对于企业而言,都得付出不小的代价和努力,这期间带来的阵痛,比去产能以及环保投入,在程度上要难得多,历时也要长得多。
放权、成果共享的阵痛
不可否认,随着陶瓷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理性,竞争不断深入,产区与产区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。为适应市场变化,研发新产品,需要人才;从销售到营销,从稳定质量到提升品质再到经营品牌,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,需要大量人才。
作为企业,当然明白人才的重要性。但吸引并留住人才,不仅是要提供舞台,还得分享发展成果。
可以说,福建在销售方面的人才并不缺,可企业缺乏与人才分享机制,人才都自己创业当老板去了。因此,建立健全人才竞争,物质精神激励长效机制,是福建企业必修课。可真要做到这些,就等同于要把外人融入企业,充分放权并分享发展成果。
这对于陶二代或许能够做到,因为他们更加明白,与人才分享成果,才能留住人才,企业才会有更好发展的道理。在留住人才方面也更愿意去做新的尝试。但作为家族企业的创始人,要做到把外人融入企业并分享成果,一时间的思想斗争痛苦或难以避免。
变革是为适应新时代的生存发展,用新思想去解决好之前积累的种种问题,难免产生阵痛。但疼痛之后,收获的是企业更多再次发展的新机会,尤其是给年轻二代提供更多更广阔发展空间。
正如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在演讲视频里所说的,我看到今天在座的,大部分都是年轻人,所以我再加一句,中国的年轻人,你更要自信!为什么?因为中国是一个文明型的国家。这种国家的崛起,它的这种深度、广度、厚度、强度、力度,它所能够提供的机遇、机会,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没有见到过。所以我想这道理很简单,只要你努力奋斗,一定能够梦想成真!
相信在2018年,陶企经历一段阵痛后,随着年轻二代正在逐步走上接班岗位,未来一定会更加充满希望。
作者系陶城报福建区域负责人 徐达华
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稿件,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